大藏家蔡暄民的收藏传奇

大藏家蔡暄民的收藏传奇

查一下御承堂博物馆的资料便知:这家为民藏争光、了不起的私人博物馆才开馆一年多,为什么他们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崭露头角并成为业界的翘楚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御承堂的主人、大藏家——蔡暄民老师。

蔡暄民18件藏品意义深远

大家都知道,2016年在杭州G20会议和今年的厦门金砖会议主会场,展出了我们御承堂博物馆的18件历代官窑器,我认为,这18件藏品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民藏的地位得到了国家级的认可。也说明这两次国际会议的组委会和策展方挑选藏品时都能打破框框,不拘一格地以东西的等级说话,他们并不是看名头,藏品是哪个单位送的他不管。组委会成立了一个专家组,专家们都是背对背的选藏品,参选的有十几个国家级的博物馆和二十几个收藏家,都是比较有名的,还有香港的。

(一)18件藏品从两千多件藏品中脱颖而出,民藏“战胜”国藏证明珍宝在民间

一共两千多件藏品参选,经层层筛选,最后就选中了我们这18件藏品,我们也没有做工作,我们也觉得奇怪,但现在看来,这看似偶然,实是必然。专家挑选藏品的标准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就是以真尖稀为标准,他们都是国内的顶级专家,对这些专家,组委会希望我们保密。为什么他们会这么严格?因为还有一个高额保险的问题,平安保险公司特别慎重,首先要求东西是真的,物有所值才行,万一损坏,他要按照这么高的额度进行赔偿,这个绝对不能开玩笑的。所以,专家团都很认真,背对背的进行鉴定、评估,最后一致选定这18件藏品。

厦门金砖会议那一次,12件藏品中,原来说建窑一定要由福建方面出,因为建窑是福建当地的窑口嘛,后来当地送了几件,但专家看了都不满意,主要是品相不够完美,因为不光是东西要真,品相必须要好,这样才能代表国家的形象,最后又是让我们来选送。我们送了一只鹧鸪盏,没想到又被选中了。所以表面上看好像这是巧合,其实也说明民藏如果真正东西好,还是会得到认可的。

这也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事,从此,民藏的好东西已经得到了国家级的认可。以前不是总说民藏没有好东西吗?我们用事实证明,民间确实有好东西,而且真正顶尖的东西还是在民间。

(二)国有博物馆残破旧其实是一种误导,迫切需要提高国藏档次

这18件藏品,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迫使国家级的博物馆不能固步自封了,要不断提高藏品的档次,与时俱进。如果展品永远停留在残破旧的档次上,那么它其实是一个误导,使老百姓误以为我们古代的艺术品不过如此,这是对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亵渎。

提高我们国家级博物馆藏品的档次,首先要提高博物馆掌眼人的眼力,而提高掌眼人的眼力,必须开阔视野,如果国有博物馆的专家只停留在国有馆藏品的层面上,眼界就会受局限,长此以往必然固步自封。我认为体制内专家应该要接地气,多到民间来走走看看,国有博物馆也要与民间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多互动,在学术交流甚至办展上互动起来,有的国有博物馆建筑在当地都是地标性的,可谓高大气派,但里面的藏品却是与它的硬件条件极不相配,有其表无其实,如果官方和民间能够很好地互动,可以资源上相互利用,既能提高官方博物馆的藏品档次,又能充分调动蕴藏在民间的丰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来诠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

(三)“国宝帮”确实存在并殃及真正的民间收藏家

另一个是,民藏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所谓的国宝帮。这是近十来年来冒出来的所谓的收藏“家”,大多是一些在商海上取得成功的,有了相当经济实力,但是他们缺少的是审美观和鉴别眼力以及文化底蕴,最大的问题他们还是用商业投资的角度来搞收藏,那么就想以小搏大,花少的钱来搏得丰厚的回报,所以他们将仿品当真品大量地买,大多是低价位很便宜地买,几百块、几千块钱一个,一箩筐一箩筐地进货,他们还以为掘到了金矿,他们的失误的根源还在于期求以小博大,短暂的收藏史,几年时间一下子就收藏了成千上万的藏品,办博物馆的、出画册的很多,这样搞,其实扰乱了民藏,正好给那些玩片片的“垃圾帮”和为某种私利而不说真话的所谓的“专家”们找到了攻击的借口,体制内有的“专家”不思进取,没鉴定眼力,把没见过或看不懂的全说成假,还是可以理解,最可恶的是那些有眼力但出于某种利益的原因把真的说成假的,这是对历史的犯罪,是人品出问题。

国宝帮殃及了一些真正的藏家,这也是一个当今确实存在的一个问题。

清乾隆珐琅彩九龙大盘大藏家是怎样炼成的?

(一)家学渊源

而真正的藏家必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练成的。对我来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有今天的成就。我有近50年的收藏经历,而且有家传,我的爷爷是前清秀才,搞书画收藏的老一辈西冷印社社员没有不认识他的,叫蔡镜泉,第一个私塾办在杭州的钱王寺,是我爷爷办的,他平时的主要职业就是教书,但是业余就是搞书画收藏,所以我有这样的渊源和家学。

外界不知情的藏友以为我对瓷器收藏特别钟爱,其实我对书画也是很迷的,早年对书画非常爱好,收藏的数量也是不少,近现代和古代的也有1800多幅。有家缘的书画收藏,也给我对古陶瓷的鉴定也带来很大的帮助。

我的观念就是:学,一定要找最好的老师来学,师法乎上,仅得其中,师法乎中,故为其下。所以我一直认为,老师必须拜最好的。

我小时候是练武的,我是海灯法师的换贴弟子,而且是盖叫天的秘书给我写的帖子,这在杭州当时都知道,当时杭州一共是五个换贴弟子,我、凌跃华、沙根生、陈银海、王继忠。

另外我还是巩成祥的嫡传弟子,巩成祥在杭州有武术研究会,到现在我还是杭州市武协、巩成祥武术研究会的名誉会长。

海灯是很聪明的人,因为我当时在武术界很出名,他就收我为徒弟,他还把各个省的冠军都收为徒弟,那么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宗师,所以海灯非常聪明,其实他教我的就是三套拳——少林金拳、绵拳和梅花金拳。他每次来杭州都带着他的大徒弟寂诚师来,让我教他,我教了他十几套,但是到1964年我就觉得好像武术并不能作为终生的事业来从事,也就潜心读书了。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我练书法也是海灯法师教的,当时他叫我练武术,还要练书法,每天他要教我写三張大的原素纸,并在最后写上几几年几月几日课,都是他给我批的,从十岁开始,我就一直没有断过,也永远不会忘记海灯恩师让我终生受益的这些事,后来武术我不搞了,1964年以后,就潜心读书了,当时我对书法特别有了兴趣,60年代末我就拜沙孟海为师,我要找最好的老师嘛,后来沙老和我亦师亦友了,一个礼拜不见我要给我写信,所以我现在保存了沙老一百多封信札,这些都是无价之宝了,因为沙老一直喜欢跟我聊嘛,所以我在沙老身上学了很多有关书法和为人的道理。

(二)收藏之初

我收藏是70年代初跟一个叫熊之理学的,虽然他在上海滩不是大家都知道,但是他是世代搞收藏的,他眼光特别好,特别是看书画的眼光很厉害,人家说一尺,他是半尺,拉开一角,他就知道真假。他当时就告诉我:小蔡,你要是学古玩鉴定,就必须先懂书画鉴定,如果你不懂书画鉴定,到一定的程度你一定上不去,那么你最多是一个古玩爱好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家。所以这个理念在我的一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也是一种缘分吧,1973年我从兵团回来后,被分配到街道办事处当干部,当时我管辖的地区就是杭州最早的一个古玩的自发市场,叫迴龙庙茶室,这个茶室就是全杭州自发形成的一个古玩交易市场,是我管的地区,当时文革还没有全部结束,“四人帮”也没有全部粉碎,所以这个交易市场处于半地下状态,大家还不能公开的进行交易,来的人都是悄悄的,比如菜篮子里面放个瓶,上面再放件衣服遮着,有的用长的围巾把小玉块卷起来,当时的良渚玉器特别多,玉璧用稻草穿着,再用棉袄包着,那时都特别便宜,玉璧价格高的大概十块钱左右,十块钱就是一毛钱(古玩行的叫法),一块钱就是一百块钱。当时小的玉琮大概五分,也就是五块,大的玉琮,也就是50到60,当时的60元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也是很厉害的了。

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东西都是真的,当时没有造假的,真的也卖不了高价,谁还去造假?那么我的工作就是管这个地区,所以每天坐在那里也是名正言顺的,但是也囊中羞涩,不能多买东西,我当时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摘仙桃,买百件不如买一件,必须是真尖稀,我看着特别心动的才买,如果是心动的宝贝,我一定要买!如果是一般的残破旧,我就不会心动了,也不会买的,这是我早期的收藏观。

1979年,我就创办了《大众电视》杂志,当时《大众电视》办的影响很大。进去时当编辑,1982年我就升为编辑部主任了。虽然是编辑部主任,但我是主持杂志社工作的,因为主编是我们厅长兼的,具体管就是我在管,《大众电视》搞得很红火,发行量很大,达到108万份,我每年还搞了个金鹰奖。

在杂志社我一共呆了10年。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还带薪到杭州大学中文系念书。当时是杭州大学,现在是浙江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没放弃收藏。我每到一个省、一个地方去采访,都是电视台接待,电视台的台长都把我当成贵宾,因为我要报道他们的节目,介绍他们的内容,我没有别的任何要求,就往往只要求电视台台长带我到当地的文物商店去挑一两件东西,当时文物商店的东西,是要用外汇兑换劵才能买的,是专门卖给国外的游客,主要是为了出口创外汇,文革之后国库空虚嘛,只能拿出一些东西来放在文物商店,外国的游客用外币才能买。我就希望电视台台长跟文物商店说好,我能用人民币买,这是第一个优惠,第二个优惠就是希望能带我到文物商店的库房去挑一挑,因为工资是非常有限的,当时正处级干部也就是一百多块,每次也就只能挑一两件。文物商店的这些东西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大多数都是抄家以后归还给个人,结果都找不到主了,于是都全部转交给文物商店了,每个省市都这样,有的文物商店库房进去后,东西多的来脚也踩不进去。挑东西全凭眼力,挑一两件后,文物商店把价格定好,再把东西放到外面的橱柜里卖,第二天我再拿人民币去买。就这样我买了一些东西,虽然都是真东西,但现在看来,和我后来的收藏比,品相上要差一些,因为这些东西在流传中有些磨损,比如彩料掉了、有些冲等等,品相都不是很好,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从人家家里搜出来的,都是传世的。另外,清代御窑厂的瓷器,从雍正开始就不打碎了,当时雍正有御批,说官窑器太珍贵了,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厉害,于是对皇家挑剩的,就地变卖。那么变卖到社会上的东西等级本来就差一些,再经过这么多年的传世,品相也会差一些。当然流到社会上的,也有一些是清宫收藏的瓷器,清朝末年,太监们经常把瓷器偷出来拿到琉璃厂等古玩市场变卖,但这些东西也几经战乱、颠沛流离,有的品相也受到了破坏,所以那时候的东西,旧器如新的比较少,我当时并没有旧器如新的概念,因为东西没有看到过,当时看到的东西都很陈旧,这些都是所谓的那些专家都看得懂的,这也决定了为什么博物馆的那些专家只认得这些东西。

清乾隆天蓝釉象耳海棠尊

(三)我与圆明园珍宝结缘

我当时也只认得这些东西,为什么?因为圆明园的东西当时还没有吐出来,圆明园的东西从90年代以后开始吐出来,因为八国联军将帅们的第三代、第四代子孙对这些东西已经不太懂了,也不爱惜这些东西,加上欧洲的金融风波。我为什么能遇到圆明园的文物,也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1992年,我在杭州开发了一个房地产项目,在这方面我很超前的,当时一共建了108幢别墅。1989年我下海,我赚到了第一桶金,我是摩托罗拉大哥大手机、bp机的总代理,我掘得第一桶金后,1992年就在钱塘江边上建了108栋别墅,每一栋卖150万到200万,当时万元户也没有啊,我推了一年,一幢也没有卖出去,当时我也很痛苦,好在我资金比较雄厚,没有贷款也不怕,过了一年后,一个在欧洲开饭店的老板来买了一栋,因为他们有现金有实力,他买了一栋以后,消息传出去了,很快,半年多的时间,我就卖了四十几栋,四十几栋全都是在欧洲国家开饭店的老板们,他们彼此都很熟悉,都是一些亲戚朋友等,温州、乐清、青田等的一些华侨,他们来买完别墅后,我们都成了好朋友了,因为他们也很精明,买我的房子必须要和董事长签字,和董事长谈价格,这样希望能在我里拿到一个最优惠的价格,他们每次签合同都到我办公室来,看我办公室放着一些瓶瓶罐罐,就问我:蔡总,你这么喜欢这些东西呀?我说是啊,你们能不能在欧洲帮我找找,如果找到并给我谈下来,我给你们10%的佣金。他们开始说,蔡总,我们是好朋友,千万不要,帮你嘛也是应该的。当时我没想到,中国人在欧洲开的每个饭店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中心,附近家家户户的情况他们都了解,因为他们经常开party,家里有什么瓶瓶罐罐的基本清楚,后来我每个月最多要飞三趟欧洲,最少也要飞一趟,饭店的老板娘都跟我开玩笑说,哎呀,蔡总啊,你把我老公搞死了,饭店都不开了,每天开车出去给你找东西。因为他拿到的佣金比他们饭店的利润高嘛,所以积极性都很高。

我第一次看到真尖稀的,就是用黄花梨盒子装的圆明园旧藏文物时,当时也是不相信的,心里想这东西是不是新的?因为太完美了,对我的视觉冲击太大了!后来我仔细研究、仔细考证以后,发现都是好东西,因为它保管的环境太好了,它们原保管在圆明园里,从圆明园出去以后,就一直放到盒子里面,最多也是偶然拿出来一下,所以一点都没有损伤。从那时开始,我就大量的收,敢于买。

这里要说的是,老外都很讲信誉,本来谈好的价格,我要付钱给他,老外说不行,这样是逃税,必须要通过拍卖行,之后我打钱给拍卖行,拍卖行再把钱打给卖家、开票、交税,如此一来,更方便了我,因为打包、托运、保险、报关一条龙,都是拍卖公司负责做了,我一点都不用费心了。这么多东西运回来,没有碎过一件,就这样我买回来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还有六只集装箱没有开启。后来海关规定要交税了,每件藏品按估价的15%交税,因此好多藏品都只能留在国外了,没有运进来,如果在国外办展,我就拿国外的藏品,国内的拿出去,审批也很严格,以前进来后两年内可以拿出去,现在绝对不行了。但这样也好,可以防止文物外流,本来是中国的东西、本来就要回来,迟早都要回来的。

(四)搞收藏的靠什么?

所以对圆明园的文物我也是歪打正着,我房地产没有赚到什么钱,那时候太早了,房地产还没有形成市场,这样我就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圆明园文物的收藏上了,当时卖大哥大,bb机,还有IC集成块,我是总代理嘛,赚到了很多钱,所以我说收藏,财力是第一的,再加上眼力、魄力,三者缺一不可,同时还要有机遇,有了前三者没有机遇也是不行。

2001年以后,这种机会就少了,因为西方的拍卖上去了,他们也懂了,都去上拍了。2000年后,见到苏富比、佳士德有顶级的旧器如新的官窑器,我也常常去竞拍,这时候再想从一些藏家后代那里收东西就难了!在这一段时间中,我更多地是研究圆明园文物和清宫档案,因为我有这样的东西,必须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宋哥窑贯耳瓶

(五)关于圆明园

以前我也和大家的观点一样,以为圆明园是一个皇家的花园,后来我研究以后才知道,圆明园是清朝的第一宫殿,因为故宫是明永乐皇帝打造的,康熙皇帝就想打造一个大清王朝自己的宫殿,那么他就开始打造圆明园,最早它规划是34景,到了乾隆又添了6景,达到40景才完工,光是圆明园里的建筑就要比故宫多4万平方,这个都有记载,康、雍、乾、嘉、道五代皇帝,每年的2/3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办公、召见大臣、接待国外的使节等等,包括休息、住宿,基本上都在圆明园,所以当时从康熙帝开始到雍正帝就不停下旨,要把清宫里最好的东西挑选存放到圆明园里去,但还是放不满,圆明园太大,后来从雍正开始就命令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烧造最顶级的官窑器去填充圆明园,而送圆明园的,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顶尖东西,几乎集中海内外最佳的宝物于其中,当时有明确记载的,放在圆明园的宝贝就有两百多万件之巨,瓷器玉器书画等等,当时从雍正开始就喜欢欣赏古玩,皇帝要欣赏古玩时,除了到架子上去拿,还命太监到库房里去挑,当时没电脑,也没先进的彩照技术,怎么办?只能请顶级画师画,古玩图卷就是以西洋画师郎世宁为主统一绘成的古玩档案卷,有一米宽几十米长,都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来画的。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有一卷,大英博物馆的大维德展厅里有一卷,打开来一部分,完全画成跟原物一样的,着色很真实的,跟照片拍的很像。画好之后,如果皇帝要看,太监就把画卷打开,皇帝想看哪一件就在画卷上点一下,之后太监就到库房里把黄花梨盒子拿出来。那么现在为什么故宫和台北故宫没有黄花梨盒子装的瓷器?因为黄花梨盒子是圆明园专门为御窑瓷器配做的,当时乾隆有道谕旨,就是用琼崖的花梨木来制盒,那时还不称黄花梨,称琼州、崖州的花梨木,在光绪二十二年,才称为黄花梨,这些我都在史书上查到了,当时因为紫檀巳剩不多,就只能用黄花梨材质了,所以圆明园这批全是黄花梨盒子,而故宫和台北故宫现存的都是紫檀或楠木匣。

(六)圆明园被烧真相

为什么说圆明园珍宝引起八国联军的垂涎?这跟这批西洋画师有关。郎世宁等西洋宫廷画师在画珍宝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消息泄露了出去了。他们在跟家里通信中,难免会说在圆明园为清宫的皇帝画珍宝的事,由此,圆明园有大量珍宝的消息也就不胫而走,所以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进来以后,就直奔圆明园,故宫都不去,因为他们知道最顶级的、最好的东西都在圆明园,他们是有目的的。

而且现在外面传的都是误区,认为外国人进去乱抢乱砸,最后还一把火把圆明园给烧了,其实这是误传,因为部队是不敢这样的,非常有纪律的,八个国家势力范围分割好以后,进去后井井有条,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这些宝贝,怎么会乱砸呢?你看这些黄花梨盒子连磕碰都没有,都小心翼翼的打包、装车,然后运到自己的国家去,那么他们走了以后,附近的农民进去了,把门啊、窗啊全部卸走,之后再有人进去,发现什么东西都搞不到了,就一气之下,一把火把圆明园给烧了,所以圆明园是附近的流民烧的,但是责任还是在八国联军,如果没有他们侵略和抢掠,圆明园警卫森严,不可能有人进去的,不会有这些流民和暴徒把圆明园一把火给烧了,只有八国联军抢了以后才洞门大开,所以造成这个恶果的是八国联军。这些才是事实,并不是外面传的那样。

宋建窑鹧鸪盏

(七)流落到日本的中国文物

还有,从国外收到这些东西来看,清宫最多的、最好的、最顶级的东西都在日本,说明八国联军中日本人抢的东西最好,因为日本人最懂中国文化,对唐宋的历史研究也深。他们尽挑素雅的宋瓷,而英法等国喜花俏的彩色瓷。圆明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黄花梨盒子装的,因为黄花梨装的都是在库房里的,有些因为要长期陈列,不需要盒子装的,不做盒子的,这些可能是皇帝最喜欢的,雍正、乾隆特别喜欢这些古瓷器。我在1998年听朋友讲,日本某掌控美术馆企业的资金链快断了,最近要走一些东西,希望我去看看。我就去了,当时就挑了十件,其中有一件,美术馆主人跟翻译说,蔡先生,这件能不能留下?因为老先生太喜欢了!这是一只汝窑的温碗,没有一丁点瑕疵。我说如果你这一件不卖,我对其他的也没什么兴趣,一听我这么说,他也没办法,只好让给我了。最后全部打包打好,翻译又过来跟我轻声说,蔡先生,我们老板说这件东西能不能再让他看一眼?我说可以啊,老先生一个人捧着那只温碗很长时间,我从侧面看,他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可见他对这件瓷器的痴爱。

那家美术馆的瓷器,盒子外面都有标记。当时美国洛杉机博物馆亚洲馆的馆长利特尔到我艺术馆来,看到这个盒子就惊呼,哦!这是某某美术馆的!他惊呼起来,显然他对这家美术馆的收藏很了解。这十件东西都是极品,当时我给他一笔丰厚的资金,帮他们渡过了这个难关。但最近这个家族又不行了,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在纽约拍卖,他们的东西确实很好,我估计他的收藏能够帮助他渡过难关,这次在纽约拍得也很好。

所以,清宫文物流到日本的最多最好。

(八)收藏家眼力是用钱砸出来的

这对我来说,90年代这段时间的收藏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这个机遇也得益于我以前对这些东西的深入研究,研究以后我才敢大胆地、有魄力地砸下去!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收藏家,他的眼力是靠敢于买锻炼出来的。如果你只是买几千块钱的东西,你的眼力永远停留在几千块钱的水平,你敢买几万块钱的东西,你这眼力就在几万块钱的水平,你敢买几百万的东西,你就在几百万的水平,你敢买几千万的,就几千万的水平。我认为这跟一个人的臂力锻炼完全是一个道理,眼力和臂力一样的道理,如果你举哑铃,肌肉虽然很好看,但力量也就是十几斤,不会很大的,但如果举杠铃,一百多、两百多的重量上去,你的臂力就是一百多两百,一定比练哑铃的人力气大。眼力也是这样,你敢于买什么东西就什么眼力,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口袋肯定是负责任的嘛,很多专家说这个东西值两百万,我说我两万块钱卖给你好不好?他马上就会打哈哈,因为他对自己的口袋很负责,也就是说他其实对自己的眼力是不自信的。我们说这东西值两百万,你只要肯卖我就会要,这不是可以含糊的,所以眼力就是这样锻炼成的。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收藏家和一个伪专家的区别。另一个,你真正是藏家,是顶级藏家?还是中级、低级藏家?就看你的藏品,用藏品说话,你哪怕吹得天花乱坠,一点用都没有,你把藏品拿出来,你的藏品是中档的,你的眼力就是中档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上,其实民间有好东西在,你有好的眼力就能收到好的东西,你有中级的眼力,你只能收到中级的东西,收不到高级的东西,偶然的给你一件可能的,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数量。

所以我认为我的收藏道路虽然是一个蛮偶然的机缘,但这个机缘也是得益于我以前的努力,最后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国家的认可,我想这也是迟早的,在这两次会议,我的藏品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是一个迟早会发生的必然结果。

宋定窑划花葫芦瓶三、我要建一所古陶瓷大学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观念,我不想露,不想显露出来,那几个非常好的朋友,看到我的藏品后,就鼓励我说,蔡老师,您要亮啊,再不亮,已经这把年纪了,如果总是这样默默无闻,这些东西很可能就散掉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就有了一个想亮的愿望。第二个,我对我女儿说,你喜不喜欢?因为我女儿以前学的是经济,纽约大学MBA,在通用电气当时做到亚太区的技术总监,她主要搞企业管理。但我就跟她说你喜不喜欢这些东西?如果你喜欢,你就必须到亚非学院去学,后来她同意了。我说如果你不去,那么以后我就全部捐掉,因为我传承无人嘛,最后她去学,学了以后确实对她眼力提高很快,瓷坛泰斗式人物毕宗陶就是她的老师,还有苏玫瑰、柯玫瑰等,这些都是世界级、泰斗级的人物,苏富比、佳士得的掌眼人都是他们的学生,现在我女儿眼力也非常好,我很幸运的就是后继有人了。我决定将这些宝贝由基金会的形式管理,让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们这个博物馆(御承堂),开了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应该说也是小有成就,当地政府也非常支持,开馆半年不到时有一个博物馆论坛,参加的是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都是全国顶级的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只邀请了两家,一家是观复,因为观复拥有20多年的历史,一家就是我们,而且还让我们作了专题演讲,可见浦东新区政府还是独具慧眼,对我们还是没有看错,现在他们肯定也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的藏品代表国家亮相G20和金砖五国会议,受到国家级的认可,这确实是蛮难的,对我们来说确实也是很幸运的。

那么我的下一个心愿,就是想建一所大学——华夏古陶瓷学院,将会在学院里建一个博物馆,把我所有的收藏品都陈列在这个博物馆里,我的收藏有书画、青铜器、家具、古陶瓷,都是顶级的东西,都放在博物馆里,和教学紧密结合,如果教学没有实物上手,从理论到理论,最后一定出不了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实际鉴赏眼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精尖人才,为全世界的公有博物馆、私有博物馆、国内外美术馆、艺术馆和文化产业的公司输送专业人才,还有就是为拍卖行,公有的、私有的各大拍卖行输送专业人才,我想这些拍卖行应该也是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的,因为如果他们的专业人才的眼力高了,那么他们卖的东西档次也就高了,主要为各教育机构输送教育人才,这样整个社会的鉴赏力和审美观都会提高。

这是我最后的愿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努力,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文章来源于:

《 上海御承博物馆》《宁波大学古陶瓷学院》《宁波大学御承堂博物馆》《御承拍卖》《东明白庐艺术馆》

御承雅赏秉承中立、专业、尽责的风格,

与您分享皇家藏品、御用珍品、顶级艺术品的鉴赏、收藏、拍卖活动,

以及国内文博业等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星际资讯

造型夸张的波斯弯刀为何能引领世界各国骑兵军刀设计
游戏平台:N-Gage
365bet足球平台

游戏平台:N-Gage

🕒 06-27 👁️ 1628
如何註冊小米帳號
365bet官网娱乐

如何註冊小米帳號

🕒 06-27 👁️ 6247